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〈9 雙要品〉

〈雙要品〉第九

(二二)昔舍衛國王名波斯匿,來至佛所,下車却蓋,解劍脫履,拱手直進,五體投地,稽首足下,長跪白佛:「願以來日於四街道施設微食,欲使國人知佛至尊,願令眾生遠鬼妖蠱,悉奉五戒以消國患。」佛言:「善哉!夫為國主宜有明導,率民以道,求來世福。」王曰:「至真請退嚴辦。」手自為饌,身往奉迎佛與眾僧,俱至四衢。佛至就座,即行澡水手自斟酌。佛飯食畢,於四道頭為王說法,觀者無數。時有兩商人,一人念曰:「佛如帝王,弟子猶忠臣,佛陳明法,弟子誦宣,斯王明矣,知佛可尊,屈意奉之。」一人念曰:「斯王愚哉!爾為國王將復何求?佛者若牛,弟子猶車,彼牛牽車東西南北,佛亦如是,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?」二人俱去行三十里,停宿沽酒共飲,評論屬事。[1] 其善念者四王護之,其惡念者太山鬼神,令酒入腹如火燒身,出亭路臥宛轉轍中,晨商人車五百乘轢殺之焉。伴明日求之,已然,曰:「還國見疑殺人取物去。」不義輕身,委財逝至。他國國王崩亡,無有太子,讖書云:「中土有微人當王斯土。」故王有神馬,任王必屈膝,即具嚴駕神馬印綬,行求國主,觀者數千。商人亦出,國太史曰:「彼有黃雲之蓋,斯王者氣也。」神馬屈膝舐商人足,群臣豫作香湯澡浴,拜為國王,於是遂處位聽省國事。深自思曰:「余無微善何緣獲此?必是佛恩使之然也。」即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曰:「賤人無德,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國,明日願與應真眾俱埀意顧斯,一時三月。」佛告阿難:「勅諸比丘,明日彼王請,皆當作變化,令彼國王人民歡喜。」各作神足往到彼國,皆次就座如法儼然,下食畢訖澡手,為王說法。王曰:「吾本微人素無快德,何緣獲斯?」佛告王曰:「昔彼大王飯佛於四衢道,王心念言:『佛如國王,弟子猶臣下。』王種斯核,今自獲果。後一人云:『佛者若牛,弟子猶車。』彼人自種車轢之核,今在太山地獄為火車所轢,自獲其果。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,為善福隨,為惡禍追,此為自作,非天龍鬼神所能與此。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1. 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中心念惡,

 即言即行,罪苦自追,車轢於轍。(1)

2. 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中心念善,

 即言即行,福樂自追,如影隨形。(2)」

佛說經偈已,王及臣民聽者無數,皆大歡喜,逮得法眼。

(二三)昔耆闍崛山後有婆羅門七十餘家,宿福應度,佛到其村現道神足,眾人見佛光相巍巍,莫不敬伏。佛坐樹下問諸梵志:「居此山中為幾何世?有何方業以自供給?」答曰:「居此以來三十餘世,田作畜牧以此為業。」又問:「奉脩何行求離生死?」答曰:「事日月水火,隨時祭祠。若有死者,大小聚會,唱生梵天以離生死。」佛語諸婆羅門:「夫田作畜牧、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,非是長存離生死法。極福無過二十八天,無有道慧,還墮三塗;唯有出家修清淨志,履行寂義可得泥洹。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3. 以真為偽,以偽為真,是為邪計,不得真利。(11)

4. 知真為真,見偽知偽,[2]是為正計,必得真利。(12)

5. 世皆有死,三界無安,諸天雖樂,福盡亦喪。(〈21 世俗品〉第9頌)

6. 觀諸世間,無生不終,欲離生死,當行道真。(〈21 世俗品〉第10頌)」

七十婆羅門聞佛所說,欣然意解願作沙門。佛言:「善來,比丘!」鬚髮自墮,皆成沙門。佛與比丘共還精舍,至於中路,顧戀妻息各有退意,時遇天雨益懷憂慘。佛知其意,便於道邊化作數十間舍,入中避雨,而舍穿漏。佛因舍漏而說偈言:

「7. 蓋屋不密,天雨則漏,意不惟行,婬泆為穿。(13)

8. 蓋屋善密,雨則不漏,攝意惟行,淫泆不生。[3] (14)」

七十沙門聞說此偈,雖強自進猶懷瞢瞢,雨止前行。地有故紙,佛告比丘取之,受教即取。佛問比丘:「此為何紙?」[4]諸比丘白佛:「此裹香紙,今雖捐棄處香如故。」佛復前行,地有斷索,佛告比丘取之,受教即取。佛復問曰:「此何等索?」諸比丘白佛:「其索腥臭,此繫魚之索。」佛語比丘:「夫物本淨,皆由因緣以興罪福,近賢明則道義隆,友愚闇則殃罪臻。譬彼紙索近香則香,繫魚則腥,漸染翫習各不自覺。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9. 鄙夫染人,如近臭物,漸迷習非,不覺成惡。(15)

10. 賢夫染人,如附香熏,進智習善,行成潔芳。[5](16)」

七十沙門重聞此偈,知家欲為穢藪,妻子為桎梏,執信堅固。往至精舍,攝意惟行,得羅漢道。」

(二四)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,共造精舍,奉上世尊,各請佛及僧供養一月,佛為二人廣陳明法,皆得道跡。時太子祇陀歡喜還東宮,[6]

歎佛之德,作樂自娛。祇陀弟瑠璃,常在王邊,時王素服與諸近臣及後宮夫人,往詣佛所稽首禮畢,一心聽經,瑠璃在後典衛御座。時諸佞臣阿薩陀等,姦謀啟曰:「試著大王印綬,坐御座上,如似王不?」於是瑠璃即隨其言,被服昇座,諸佞臣等皆共拜賀:「正似大王!」「千載遭遇黎庶之願,豈使東宮闚覦於此?此之御座豈可昇而復下也?」即率所領貫甲拔劍,自就到祇洹精舍,斥徙大王不得還宮,與王官屬戰祇洹間,殺王近臣五百餘人。王與夫人播迸,晨夜至舍夷國,中道飢餓,王噉蘆菔腹脹而薨。於是瑠璃遂即專制,便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。祇知無常,心不恐懼顏色不變,含笑熙怡甘心受刃,命未絕間,聞虛空中自然音樂聲迎其魂神。佛於祇洹即說偈言:

「11. 造喜後喜,行善兩喜,彼喜惟歡,見福心安。(18)

12. 今歡後歡,為善兩歡,厥為自祐,受福悅豫。(20)」

是時瑠璃王尋興兵眾伐舍夷國,殺害釋種道跡之人,殘暴無道,五逆兼備。佛記瑠璃不孝不忠眾罪深重,却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燒殺,又太史記記與佛同。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。「吾今處水,火焉得來?」七日日中,有自然火從水中出,燒船覆沒,王亦被燒,恐怖毒熱忽然沈終。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13. 造憂後憂,行惡兩憂,彼憂唯懼,見罪心懅。(17)

14. 今悔後悔,為惡兩悔,厥為自殃,受罪熱惱。(19)」

佛說是已告諸比丘:「太子祇者,不貪榮位守死懷道,上生天上安樂自然;瑠璃王者,狂愚快意,死墮地獄受苦無數。一切世間豪貴貧賤,皆歸無常,無長存者。是以高士殞命全行,為精神寶。」佛說是時莫不信受。(CBETA, T04, no. 211, p. 582, b25-p. 584, a3)


[1] 「評論屬事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平論屬事」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作「評論矚事」。

[2] 「見偽知偽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見偽為偽」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作「見偽知偽」。

[3] 「淫泆不生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婬匿不生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淫慝不生」。《法句經》卷1〈9 雙要品〉:「淫泆不生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2, b5)。

[4] 「此為何紙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以為何紙」,《高麗藏》與《聖語藏》作「此為何紙」。

[5] 「行成潔芳」,《法句經》卷1〈9 雙要品〉:「行成潔芳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2, b7)。

[6] 「時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無此「時」字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有此「時」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