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

〈4 篤信品〉

〈篤信品〉第四

(十五)昔者舍衛國東南有大江,水既深而廣,有五百餘家居在岸邊,未聞道德度世之行,習於剛強,欺詐為務,貪利自恣,快心極意。世尊常念其應度者當往度之,知此諸家福應當度,於是世尊往至水邊坐一樹下。村人見佛光相奇異,莫不驚肅,皆往禮敬,或拜或揖,問訊起居。佛命令坐為說經法,眾人聞之而心不信,習於欺怠,不信真言。佛便化作一人從江南來,足行水上,正沒其踝,來至佛前稽首禮佛。眾人見之莫不驚怪,問化人曰:「吾等先人以來居此江邊,未曾聞人行水上者,卿是何人?有何道術履水不沒?願聞其意。」化人答曰:「吾是江南愚冥之人,[1]聞佛在此貪樂道德,至南岸邊不時得度。問彼岸人水為深淺?彼人見語:『水可齊踝,何不涉渡?』吾信其言,便爾來過,無他異術。」佛時讚言:「善哉善哉!夫執信誠,諦可度生死之淵,數里之江何足為奇?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1. 信能渡淵,攝為船師,精進除苦,慧到彼岸。(5)

2. 士有信行,為聖所譽,樂無為者,一切縛解。(6)

3. 信乃得道,[2] 法致滅度,從聞得智,所到有明。(4)

4. 信之與戒,慧意能行,健夫度恚,[3] 從是脫淵。(7)」

於是村人聞佛所說、見信之證,心開信堅,皆受五戒為清信士,明信日修,法教普聞。

(十六)昔佛在世,時有大長者名修羅陀,[4] 財富無數,信向道德,自誓常以臘月八日請佛及僧,終身子孫奉行不廢。長者亡時囑兒勿廢。兒名比羅陀,後日漸貧,居無所有,臘月已至,無有供辦,愁慼不樂。佛遣目連往問比羅陀:「汝父直月欲至,當設何計?」

比羅陀答言:「亡父教令,不敢違之,唯願世尊勿見忽棄也。八日中時廻光臨眄。」目連還白如是。比羅陀即將妻子至外家質取百兩金,還舍供辦,一切具足。佛與千二百五十眾僧,往詣其舍,坐畢行水下食,澡竟還於精舍。比羅陀歡喜不敢悔恨,其日夜半諸故藏中,自然寶物悉滿如故。比羅陀夫婦明旦見之,喜而且懼,懼官見問所從得此?夫妻共議當往問佛。尋到佛所具白如此。佛告比羅陀:「安意快用,勿有疑難,汝之履信不違父教,持戒慚愧,沒命不二,聞施慧道七財滿具,福德所致,非為災變。智者能行,不問男女所生之處,福應自然。」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「5. 信財戒財,慚愧亦財,聞財施財,慧為七財。(16)

6. 從信守戒,常淨觀法,慧而履行,奉教不忘。(17)

7. 生有此財,不問男女,終已不貧,賢者識真。(18)」

比羅陀聞佛所說益加篤信,稽首佛足歡喜還家,具宣佛教誨其妻子,遂相承繼皆得道迹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1, p. 579, c29-p. 580, b22)


[1] 「愚直之人」,《大正藏》、《磧砂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愚直之人」,「宋元明藏」作「愚冥之人」。

[2] 「信乃得道」,《法句經》卷1〈4 篤信品〉:「信能得道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0, b28)。

[3] 「健夫度恚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健夫度慧」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作「健夫度恚」。《法句經》卷1〈4 篤信品〉:「健夫度恚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0, c3)。

[4] 「修羅陀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修陀羅」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修羅陀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