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〈13 愚闇品〉

〈愚闇品〉第十三

(三十)昔佛在舍衛國。時城中有婆羅門,年向八十,財富無數,為人頑闇慳貪難化,不識道德,不計無常,更作好舍,前廳後堂涼臺煖室,東西廂廡數十梁間,唯後堂前拒陽未訖。時婆羅門恒自經營,指授眾事,佛以道眼見此老翁,命不終日,當就後世,不能自知,而方怱怱,形瘦力竭精神無福,甚可憐愍。佛將阿難往到其門,慰問老翁:「得無勞惓?今作此舍皆何所安?」老翁答言:「前廳待客、後堂自處,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,夏上涼臺、冬入溫室。」佛語老翁:「久聞宿德思遲談講,偶有要偈存亡有益,欲以相贈,不審可小廢事共坐論不也?」老翁答言:「今正大遽,[1]不容坐語,後日更來,當共善敘;所云要偈,便可說之。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1. 有子有財,愚惟汲汲,我且非我,何憂子財?[2] (4)

2. 暑當止此,寒當止此,愚多預慮,莫知來變。(5)

3. 愚蒙愚極,自謂我智,愚而勝智,是謂極愚。(6)」

婆羅門言:「善說此偈,今實太遽,後來更論之。」於是世尊傷之而去。老翁於後自授屋椽,椽墮打頭即時命過,室家啼哭驚動四鄰。佛去未遠便有此變,佛到里頭,逢諸梵志有數十人,前問佛言:「從何所來?」佛言:「屬到此死翁舍,[3] 為翁說法。不信佛語,不知無常,今者忽然已就後世。」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,聞之欣然即得道跡。

於是世尊,而說偈言:

「4. 愚闇近智,[4]如瓢斟味,雖久狎習,猶不知法。(7)

5. 開達近智,如舌甞味,雖須臾習,即解道要。(8)

6. 愚人施行,為身招患,快心作惡,自致重殃。(9)

7. 行為不善,退見悔吝,[5] 致涕流面,報由宿習。(10)」

時諸梵志重聞此偈,益懷篤信,為佛作禮,歡喜奉行。

(三一)昔佛在舍衛國給孤獨精舍,為諸天人說法。時波斯匿王有一寡女,名曰金剛,少寡來歸,父母哀愍,別為宮舍,作好舍宅,給五百妓女以娛樂之。眾中有一長老青衣,名曰度勝,恒行市買脂粉香華。時見男女無數大眾,各齎香華出城詣佛。即問行人:「欲何所至?」眾人答言:「佛出於世三界之尊,度脫眾生皆得泥洹。」度勝聞之心悅意喜,即自念言:「今老見佛,[6] 宿世之福。」便分香直持買好華,隨眾人輩往到佛所,作禮却立,散華燒香。一心聽法已,過市取香,因聽法功德宿行所追,香氣熏聞斤兩倍前,嫌其遲晚而共詰之。度勝奉道,即如事言:「世有聖師三界之尊,擊無上法鼓震動三千,往聽法者無央數人。實隨聽法,是以稽遲。」金剛之徒聞說世尊法義深妙,非世所聞,悚然心歡而自歎曰:「吾等何罪獨隔不聞?」[7] 即報度勝:「試為我說之。」度勝白曰:「身賤口穢,不敢便宣。乞更諮受,如命說之。」即便遣出,重告之曰:「具受儀式。」度勝未還,金剛侍女側息中庭如子待母,佛告度勝:「汝還說法多所度脫,說法之儀先施高座。」度勝受勅具宣聖旨,皆大歡喜,各脫衣服一領,積為高座。度勝洗浴,承佛威神如應說法,金剛之等五百餘人,疑解破惡,得須陀洹道。說法甚美不覺失火,一時燒死即生天上。王將人從來欲救火,見之已燃,收拾棺殮葬送畢訖,往過佛所,為佛作禮却坐常位。佛問王曰:「所從來也?」王叉手言:「女金剛不幸不覺失火,大小燒盡,適棺殮還,不審何罪遇此火害?唯願世尊彰告未聞。」佛告大王:「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,有長者婦將婇女五百人,至城外大祠祀。其法難犯,他姓之人不得到邊,不問親踈,其有來者擲著火中。時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羅,處在山中,晨來分衛,暮輒還山。迦羅分衛來趣郊祠,長者婦見之忿然瞋恚,共捉迦羅撲著火中,舉身燋爛便現神足,飛昇虛空。眾女驚怖,泣淚悔過,長跪舉頭而自陳曰:『女人憃愚不識至真,群愚荒騃毀辱神靈,自惟過舋罪惡若山,願降尊德以消重殃。』尋聲即下而般泥洹,諸女起塔供養舍利。」

佛為大王而說偈言:

「8. 愚憃作惡,不能自解,殃追自焚,罪成熾然。(14)

9. 愚所望處,不謂適苦,臨墮厄地,乃知不善。(13)」

佛告大王:「爾時長者婦,今王女金剛是;五百侍女,今度勝等五百伎女是。罪福追人,久無不彰,善惡隨人,如影隨形。」

說是法時,國內大小信伏歡喜,咸歸三尊皆受五戒,即得道跡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1, p. 586, a17-p. 587, a19)


[1] 「大遽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大懅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元明藏」作「大遽」。

[2] 「何憂子財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何憂子財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元明藏」作「何有子財」。

[3] 「屬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屢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屬」。

[4] 「愚闇近智」,《法句經》卷1〈13 愚闇品〉:「頑闇近智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3, b28)。

[5] 「退見悔吝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退見悔恡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退見悔吝」。

[6] 「今老見佛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會老見佛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今老見佛」。

[7] 「獨隔不聞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獨自不聞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獨隔不聞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