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〈12 華香品〉

〈華香品〉第十二

(二七)昔佛在舍衛國,國東南海中有臺,臺上有華香樹,樹木清淨。有婆羅門女五百人,奉事異道意甚精進,不知有佛。於時諸女自相謂曰:「我等稟形生為女人,從少至老為三事所監,[1]不得自由,命又短促,形如幻化,當復死亡。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,精進持齋,降屈梵天,當從求願,願生梵天長壽不死,又得自在,無有監忌,離諸罪對,無復憂患。」即齎供具,往至臺上,採取華香奉事梵天,一心持齋,願屈尊神。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,其心精進應可化度,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鬼神,

飛昇虛空往至臺上,坐於樹下。諸女歡喜,謂是梵天,自相慶慰「得我所願矣」。時一天人語諸女言:「此非梵天,是三界尊,號名為佛,度人無量。」於是諸女前至佛所,為佛作禮前白佛言:「我等多垢今為女人,求離監撿,願生梵天。」佛言:「諸女!快得善利,乃發此願。世有二事其報明審,為善受福、為惡受殃。世間之苦、天上之樂,有為之煩、無為之寂,誰能選擇取其真者?善哉!諸女乃有明志。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「1. 孰能擇地,捨監取天,[2]誰說法句,如擇善華。(1)

2. 學者擇地,捨監取天,善說法句,能採德華。(2)

3. 知世坏喻,幻法忽有,斷魔華敷,不覩死生。[3] (3)

4. 見身如沫,幻法自然,斷魔華敷,不覩死生。(4)」

於是諸女聞佛此偈,願學真道為比丘尼,頭髮自墮,法衣具足,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。阿難白佛言:「今此諸女素有何德。乃令世尊就而度之,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?」佛告阿難:「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,財富無數,夫人婇女有五百人。其性妬惡門不妄開,夫人婇女欲往見佛,終不肯聽。後日國王請諸大臣,上殿宴會,會輒竟日,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,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禮,小坐聽經各發願言:『令我世世莫與惡人共相遭遇,所生之處恒與道德聖人相值,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,願與相值出家學道,奉持訓誨。』」佛語阿難:「爾時夫人婇女五百人者,今此五百比丘尼是。本願懇惻,今應得度,是以世尊就度之耳。」

佛說是時莫不歡喜。」

(二八)昔佛始得道,在羅閱祇國教化,轉到舍衛國,國王群臣莫不宗仰。時有賈客大人名曰波利,與五百賈人入海求寶。時海神出,掬水問波利言:「海水為多?掬水為多?」波利答曰:「掬水為多。所以者何?海水雖多無益時用,不能救彼飢渴之人,掬水雖少值彼渴者,持用與之以濟其命,世世受福不可稱計。」海神歡喜讚言善哉!即脫身上八種香瓔,校以七寶,以與波利。海神送之,安善往還到舍衛國,持此香瓔,上波斯匿王,具陳所由。「念是香瓔非小人所服,謹以貢上,願蒙納受。」王得香瓔以為奇異,即呼諸夫人羅列前住:「若最好者以香瓔與之。」六萬夫人盡嚴來出。王問:「末利夫人何以不出?」侍人答言:「今十五日持佛法齋,素服不嚴,是以不出。」王便瞋恚,遣人呼曰:「汝今持齋,應違王主之命不乎?」如是三反,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眾人中,猶如日月倍好於常。王意悚然加敬,問曰:「有何道德,炳然有異?」夫人白王:「自念少福稟斯女形,情態穢垢日夜山積,人命促短懼墜三塗,是以日月奉佛法齋,割愛從道世世蒙福。」王聞歡喜,便以香瓔以與末利夫人。夫人答言:「我今持齋不應著此,可與餘人。」王曰:「我本發意欲與勝者,卿今最勝,又奉法齋道志殊高,是以相與。若卿不受,吾將安置?」夫人答言:「大王勿憂!願王屈意共到佛所,以此香瓔奉上世尊,并採聖訓,累劫之福矣。」王即許焉,即勅嚴駕往到佛所,稽首於地却就王位,王白佛言:「海神香瓔波利所上,六萬夫人莫不貪得,末利夫人與而不取,持佛法齋心無貪欲,謹以上佛,願垂納受。世尊弟子執心護齋直信如此,豈有福乎?」

於是世尊為受香瓔,即說偈言:

「5. 多作寶華,結步搖綺,廣積德香,所生轉好。(11)

6. 奇草芳華,[4]不逆風熏,近道敷開,德人遍香。[5] (12)

7. 栴檀多香,青蓮芳花,雖曰是真,不如戒香。(13)

8. 華香氣微,不可謂真,持戒之香,到天殊勝。(14)

9. 戒具成就,行無放逸,定意度脫,長離魔道。(15)」

佛說偈已重告王曰:「齋之福祐明譽廣遠,譬如天下十六大國,滿中珍寶持用布施,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齋,如比其福,須彌以豆矣。積福學慧可到泥洹。」王及夫人群臣大小,莫不歡喜執戴奉行。

(二九)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,於時城中有長者子五十人,往詣佛所,作禮却坐。時佛為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,恩愛如夢,會當別離,尊榮豪貴,亦有憂慼,唯有泥洹永離生死,群殃盡滅乃可大安。時五十人聞法喜悅,願為弟子,佛言:「善來比丘!」鬚髮自墮,法衣具足,即成沙門。此諸沙門有親友長者,聞其出家意大歡喜,往到崛山與之相見,讚言:「諸君快哉善利,乃有此志。」為之設壇請佛及僧。明日佛與眾會就其舍食,食訖說法晡時乃還。此諸新學沙門戀慕宗黨皆欲返退,佛知其意,將出城門,見田溝中污泥糞壤中生蓮華,五色香潔,其香芬熏乃蔽諸臭。佛便趣之,因說偈言:

「10. 如作田溝,近於大道,中生蓮華,香潔可意。(16)

11. 有生死然,凡夫處邊,智者樂出,[6] 為佛弟子。(17)」

佛說偈已即還山中。賢者阿難前白佛言:「向者世尊臨田溝上,所說二偈不審其義?願聞其意。」佛告阿難:「汝見溝中污泥不淨糞壤之中生蓮華不?」「唯然見之。」佛言:「阿難!人在世間展轉相生,計壽百歲或長或短,妻子恩愛,飢渴寒熱,或悲或欣,一凶、二吉、三毒、四倒、五陰、六入、七識、八邪、九惱、十惡,猶如田溝畜藏糞壤污泥不淨。欻有一人覺世無常,發心學道,修清淨志,凝神斷想自致得道,亦如污泥生好蓮華,身自得道,還度宗親,一切眾生皆蒙開解,亦如華香掩蔽臭穢。[7]

五十比丘聞佛說法,進志堅固,即得阿羅漢道。」(CBETA, T04, no. 211, p. 584, c5-p. 586, a16)


[1] 「所監」,《大正藏》、《磧砂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所鑑」,「明藏」作「所監」。「宋元明藏」《經律異相》卷23作:「從少至老為三事所監」(CBETA, T53, no. 2121, p. 123, c20)。

[2] 「捨監取天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捨鑑取天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元明藏」作「捨監取天」。「宋元明藏」《經律異相》卷23作:「捨監取天」(CBETA, T53, no. 2121, p. 124, a6)。

[3] 「不覩死生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不現死生」,「宋元明藏」與《磧砂藏》作「不覩死生」。

[4] 「奇草芳華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琦草芳華」,「宋元明藏」作「奇草芳華」,《磧砂藏》作「奇草芳花」。

[5] 「德人遍香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德人逼香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德人遍香」。

[6] 「智者樂出」,《法句經》卷1〈12 華香品〉:「慧者樂出」(CBETA, T04, no. 210, p. 563, b16)。

[7] 「掩蔽臭穢」,《大正藏》與《高麗藏》作「奄蔽臭穢」,《磧砂藏》與「宋元明藏」作「掩蔽臭穢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